什么是客家建筑
有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客家建筑,也不知道客家建筑分布在哪里,其实客家建筑是我国居民自己建造房屋装修时智慧的一种体现,有着独特的魅力,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江西等地,客家建筑一般来说造型丰富多样,多姿多彩。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客家建筑也和中国其他地区的建筑一样,十分注重分水,采光等因素,所以一般都会风水比较好的地方,然后坐北朝南。
客家建筑风格介绍
四合院中轴线的圆形平面布局。客家建筑一个比较大的特点就是一般都是以中轴线对称的建筑布局形式而建造的。
巧妙的利用自然环境,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客家建筑并没有想着去征服自然环境,然是尽量去迎合,适应自然环境,这样也使得客家建筑在通风,采光,排水,防灾等方面有着较好的效果。与环境相外十分和谐。客家建筑多以低层为主。客家建筑一般都是1--3层左右,不会出现很高的楼层,一方面与当时的建筑技术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建筑材料有关,建筑材料主要为木材和石料,其建筑屋顶一般都是大的坡屋顶,这样也是便于排水。
客家建筑对外具有封闭性。虽然客家建筑在内部都是相会联通的,但是对外却是很封闭的,这与当时的安全保卫有关系,很多地方都没有门与外界联系,都只是留出了开枪的窗口。
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其中以圆形的最引人注目,当地人称之为圆楼或圆寨。十楼属干集体性建筑,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造型大,无论从远外还是走到跟前,十楼都以其庞大的单体式建筑令人震惊,其体积之大,堪称民居之最。在我们参观的十楼中最普通的圆楼,其直径大约为50余米三、四层楼的高度,共有百余间住房,可住三、四十户人家,可容纳二三百人。而大型圆楼直径可达七八米,高五六层,内有四五百间住房,可住七八百人。从十楼这种民居建筑方式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民俗风情。
客家土楼结构有许多种类型,其中一种是内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轴线纵深排列的三堂制,在这样的十楼内,一般下堂为出入口,放在最前边中堂居于中心,是家族聚会,迎宾待客的地方:上堂居于最里边,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除了结构上的独特外,十楼内部窗台、门廊、檐鱼等也极尽华丽精巧,实大中国民居建筑中的奇葩。客家十楼主要有3种典型,就是五凤楼,方楼,圆寨。从整体看,以三堂屋为中心的五凤楼含有明确的主次卑意识,可以肯定,它是汉族文化发源地的黄河中游域古老院落式布局的延续发展,在其群体组合中,只有轴线末端的上堂屋(主厅)采用了坚厚的夯士承重墙。
方楼的布局同五凤楼相近,但其坚厚土墙从上堂屋扩大到整体外围,十分明显的是,防御性大大加强。圆寨,仅就名称而言,已表现出2大特性,一方面,在圆形建筑物中,三堂屋已经隐藏,尊卑主次严重削弱;另一方面,寨就是堡垒,它的防御功能上升到首位,俨然成为极有效的准军事工程。客家土楼建筑具有充分的经济性,良好的坚固性,奇妙的物理性,突出的防御性,独特的艺术性等多种优越性。
客家民居的美学思想:
1.喜欢圆形,象征团圆,实为喜欢围合。外圆内方的人格特征。
2.既美且真,少虚幻。
3.和其他中国民居一样,人对房屋注入的情感是超乎其他物件的。
客家民居有哪些特点
客家土楼(民居),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密切相关。
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缺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土楼最早时是方形,有宫殿式、府第式、体态不一,不但奇特,而且富于神秘感,坚实牢固。楼中堆积粮食、饲养牲畜;有水井,若需御敌,只需将大门一关,几名青壮年守护大门,土楼则像坚强的大堡垒,妇孺老幼尽可高枕无忧。由于方形土楼具有方向性、四角较阴暗,通风采光有别,所以客家人又设计出通风采光良好的,既无开头又无结尾的圆楼土楼。在现存的土楼中,以圆形的最引人注目,当地人称之为圆楼或圆寨。
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造型大,无论从远处还是走到跟前,土楼都以其庞大的单体式建筑令人震惊,其体积之大,堪称民居之最。在我们参观的土楼中最普通的圆楼,其直径大约为50余米,三、四层楼的高度,共有百余间住房,可住三、四十户人家,可容纳二三百人。而大型圆楼直径可达七八十米,高五六层,内有四五百间住房,可住七八百人。从土楼这种民居建筑方式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民俗风情。
客家围楼是如何行形成的?
我认为围屋的存在,与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坞堡就有一些关系,战乱的时候,其实南北都是一样的,都会想办法来保护自己,很多汉人南下,也有一些人没有离开,他们就修筑了高墙深院,竖起层层的楼阁,打造了一个坚固的堡垒,这也被称为是坞堡。客家的围楼也等于是南方的一种坞堡,不过由于地势的问题,这里的围楼很少会起高层,与北方的风格截然不同。
对于当时的客家人来说,建筑围楼是更加经济实惠的,他们生活的地方,这些土质材料非常丰富,建筑房屋就不用太过担心,就地取材,利用精妙的手法,让建筑保持着长久的坚固性,更有趣的是,一旦原本的围屋寿命要到了,由于是黄土打造的,经常是直接就毁掉,然后屋子的这些墙十都能直接放到地里用作肥料,剩下的木材石头还可以用来继续修建新的屋子,这种循环利用的方法,也是很多地方建筑不具备的特点,不过现在这样的用法就少了。
随着现代高层建筑越来越普遍,客家的围屋建筑会受到明显的冲击,可能后面这样的建筑会越来越少,毕竟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客家人即便再保留自己的生活习惯,也不太可能像之前那样,一直与外界隔绝来往。
这种老旧的围楼,实用性肯定是无法与现代建筑相比的,况且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对干围屋的影响也会更大一些,不过客家围屋除了实用性方面,在艺术方面的特点是很多现代建筑无法相比的,它在修建的时候,利用坡度与南北中轴的关系,将中心的宗祠与厅堂这些房间的设置搭配得相
当合理,从空中俯视的话,看到这些围屋都是很有艺术感的。
这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出色的建造技术,围屋是中国古建筑里面的活化石,它保留了众多古典建筑的风格特点,它也是结合了南北建筑理念诞生的产物,客家人在南下的过程中,也大量吸收了南方建筑的特点,他们也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因此围屋也是在不断发展,他也变得更加适应南方特殊的气候。
现在围屋在南方的分部范围还是比较广的,有看不少代表性的建筑,地方政府也非常重视对于围屋的保护,南方环境下,造就了独特的宗族观念,这是客家发展的一大助力,相对来说,这种宗族群居的习惯,南方依日很盛行,即便现代社会的发展开始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原始的东西也没有彻底消失,只不过是换了种方式继续留在人们的身边。
花萼楼特点:
用鹅卵石堆砌,用黄粘土碓舂实,有近400年历史的典型土楼。
闻名遐迩的花萼楼位于梅州市大埔县联丰村,可谓是一个真正的老楼。它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已经有近400年的历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个土木结构的圆形建筑,是真正的土楼。用大小鹅卵石堆砌而成,用黄粘土碓舂实横墙。内面共有三环,三环连成一体,内环为一层30个房间,二环为二层60间,外环为三层120间,共有210个房间之多。
设计之精巧、结构之独特的花萼楼,是目前广东土围楼中规模最大、设计最精美、保存最完整的民居古建筑之一,也是是世界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观。